危以动冒险以动徼幸求成不与不助、不予也不应不响应伤之者至矣谓
危以动:冒险以动,徼幸求成。不与:不助、不予也。不应:不响应。伤之者至矣:谓受损伤极严重之意。
此引益卦上九爻辞,原意详见该注。此处谓虽立其心然不能持之以恒者,不可能修全上述三个方面,故有凶危。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从上述十例爻辞的内容,《系辞》作者推断,《易经》的卦爻辞可能写成于殷末周初之际。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集解》引虞翻:“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谓至德也。”纣:商纣王,又称帝辛,商朝末代残暴无道之君。
辞:指卦爻辞。危:凶险、忧惧。《正义》:“此一节明《易》之兴起在纣之末世,故其辞皆忧其倾危也,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亦以垂法于后,使保身危惧,避其患难也。”
平:安也。易:简慢也。《本义》:“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
其道:指殷末周初这段历史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广大:指具有善遍意义。废:置也。百物不废:指任何事物都在这个道的范围之内,概莫能置之道外。
以:于也。因惧而生警戒之心,自始至终谨慎从事。
此段《正义》在第八章,《本义》单列为第十一章,今据文义移此。
以上十段为第四章。《正义》将此第一段置于第三章之末,立第二段至第九段为第四章,第十段在第八章之末。《本义》立此第一段至第九段为第五章,第十段为第十一章。
此章列举九个卦中的十条爻辞,说明《易经》的卦爻辞大约写成于殷末周初。因为这些卦爻辞多含危惧警戒之意,反映了殷末周初周文王兴起与商纣王灭亡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系辞》作者认为:咸九四“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反映了客观事物往来屈信的自然之理,人体悟之以至于“精义入神”,则可以“利用安身”,以屈求信,致用崇德,穷神知化。文王囚于羑里可当其事矣。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商纣王残暴无道,“名必辱”,“身必危”,“既危且辱,死期将至”,此爻之言,当此矣。余下诸条,总括为两条严重的历史教训。其一,“成器而动”。器,其人之才与德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此该器不足以胜其任,其动必凶。修德行在于积善去恶,“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文王积善,“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故能以盛德兴周。其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一条安身治国之道。安危、存亡、治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该“见几而作”,在安、存、治的时候,注意到危、亡、乱的因素,不能待到危、亡、乱已经昭著,然后才去慌张应付。“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先静而后动,先退而后进,谨慎稳妥,在安危、存亡、治乱中可以立于主动,少受损伤。一言以蔽之,“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此句承上启下。中古,指上章所云“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之时。此句两问,《正义》在第六章之首,《本义》在第七章之首,今据文意移此。
称名:指卦名。杂而不越:指卦序之排列阴卦阳卦错综相杂而不相逾越。《集解》引《九家易》:“阴阳,杂也;名,谓卦名。阴阳虽杂,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逾越。”于:语助词。稽:考察。类:比类。于稽其类:考察这些卦名取象比类的含义。衰世:指商朝衰败之末世。
彰往:昭著往昔。察来:豫知未来。微显:使微小之事得以显著。阐幽:使幽深之理得以阐明。《本义》:“‘而微显’,恐当作‘微显而’。开而之而,亦疑有误。”朱熹之说允矣。又“开而”之间和之下恐有脱字。当名:指卦名与卦画相宜。当:适当也。辨物:卦画象征各类事物,通过卦名可以分辨事物之类别。正言:直截了当的语言。断辞:吉凶悔吝等类判辞。来氏《易注》:“所断之辞吉则正言其占,凶则正言其凶,无委曲无回避也。”备:具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