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劫之缘指积累许多劫所结下的缘分累劫指累叠众多的劫量印宗听了
累劫之缘:指积累许多劫所结下的缘分。累劫,指累叠众多的劫量。
印宗听了这些讲说之后,心中欢喜,恭敬地合掌礼拜,说:“我对佛教经典的讲解就像砖瓦土块一样毫无价值;而仁者您谈论佛法大义,就如同纯金一样令人珍惜。”于是为惠能削发剃度,并希望拜惠能为师。惠能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开讲五祖弘忍传授下来的佛教教法:
“惠能自从在弘忍大师那里得传教法,受尽了辛苦,生命总是危在旦夕。今天能够和韦刺史、各位官员、诸位僧尼道俗在这里相聚于法会,是许多劫以来积下的缘分成就的,也是过去世中供养礼敬佛菩萨,一同种下了善根,才有了今天听闻佛门无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得这些教法的因由。此顿教法门都是历代佛祖所传授下来的,并不是我惠能个人的智慧。如果希望倾听先圣教谕的,都各自让自己内心清净,听了教谕之后,各自去除心中痴疑惑障,那样就和先圣前贤们没什么区别了。”
所有人听了教法,内心欢喜,礼拜之后退了出去。
般若品第二
本品讲述应韦刺史的请益,惠能大师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即“大智慧度”的意思,“摩诃”为“大”,“般若”即“智慧”,“波罗密”为“到彼岸”,从而阐述了般若智慧的本意。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的宗趣,即不开悟,佛是众生,一念开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当下顿见真如本性。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请益:本为《礼记》、《论语》中的用语,即学人请示老师教诲的意思。佛教中指高僧大德对弟子讲法,先有所予,弟子复有所请教,称之为“请益”。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梵语。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指智慧之意。波罗密,即“到彼岸”。全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