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不高兴地说“管仲差一点射死我我怎能重用仇人呢?”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管仲差一点射死我,我怎能重用仇人呢?”
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可只记私仇,而忘掉齐国的大业,以致失掉这位难得的人才。”
齐桓公见他说得有道理,决定重用管仲。他派人到鲁国,向鲁庄公说:“我们国君要报管仲一箭之仇,请把他交给齐国处治。”
鲁国大臣施伯知道管仲回齐后会被重用,将来肯定对鲁国不利,就极力劝阻鲁庄公不要交人。鲁庄公害怕得罪齐国,便命人把管仲装进囚车,送回了齐国。
管仲坐在囚车内,归心似箭。他深知自己返回齐国是好友鲍叔牙的主意,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要来了。可是押解囚车的士兵行走速度非常慢,管仲心里着急,担心鲁庄公万一醒悟过来,派兵追赶就不好了。他想了个主意,编了一首名叫《黄鹄》的歌曲,唱给士兵们听。唱了两三遍后,他又教士兵一起唱。士兵们边听边唱,忘记了疲劳,行军速度逐渐加快,只一日半就到了齐国。
就在齐国君臣迎接管仲入境的同时,鲁国公子偃也带兵追来了。
原来,鲁庄公突然醒悟,放管仲归齐,等于放虎归山,急忙下令追杀,但已经晚了一步。
飞箝是一种制人之术,“制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识人为己所用,这是国君与谋臣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另一种就是利用对方的弱点把它铲除,这样就可以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在此齐桓公便是运用“制人”的前一种:识人为己用。本篇开始便提到“度权量能”,其目的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所善专长来量才而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是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
齐桓公不因一箭之仇而心怀怨恨,其胸襟实在宽广,同时他又能听取鲍叔牙的意见,将管仲封为相国,更是难能可贵。后来管仲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改革变法,励精图治,最终使齐桓公成了春秋霸主。
楚庄王以宽容之心得良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军队一举平定了斗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楚庄王兴高采烈地设宴招待大臣,庆祝征战胜利,并赏赐功臣,美其名曰“太平宴”。
文武百官都在被邀请之列,只见席中觥槲交错,热闹异常。到了日落西山之际,大家似乎还没有尽兴。楚庄王便下令点上烛火,继续开怀畅饮,并让自己最宠幸的许姬来到酒席上,为在座的宾客斟酒助兴。大家本来喝得差不多了,一见美女频频向自己敬酒,都来了兴致,不觉又喝了半个时辰。
突然,外面一阵大风吹来,宴席上的烛火熄灭了。也许是醉意微醺,也许是看到许姬灿美若桃花的笑颜,一个人趁着漆黑,伸手扯住她的衣裙,抚摸她的手。许姬一时受到惊吓,慌乱之中,用力挣扎,不料抓住了那个人的帽缨。她奋力一拉,竟然扯断了。她手握那根帽缨,急急忙忙地走到楚王身边,凑到大王耳边委屈地说:“请大王为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为下面的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对我无礼,乘着刚才烛灭之际调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