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大同KTV招聘网 > 大同热点资讯 > 大同名言/句子 >  【评析】,李绅( — )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

【评析】,李绅( — )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

2022-08-24 13:30:28 发布 浏览 272 次

【评析】 李绅(772—846),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六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三才。在中唐牛李党争中,依附于李德裕。曾任河南尹、汴州刺史等,拉帮结派,为人不齿。开成五年(841)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居相位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中风辞位,第二年(845)出为淮南节度使,次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被罢相,李党一干人等全部被贬崖州,李绅被追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可为官场争斗一叹。

虽然李绅后来所为被人不齿,但这两首《悯农》诗却有不朽的声名。诗中第一首,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先描绘烈日当空,农民在田间劳动,汗流浃背,十分辛苦。笔者出生农村,劳动多年,三伏双抢插秧,头顶烈日如火,脚下水热似汤,汗流不止,深有体会。有了这两句具体形象的描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就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第二首则先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丰收之景。接着却笔锋忽然一转,提出了质问:“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农民这么勤劳,收成这么好,为什么老百姓还是被饿死呢?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深刻而沉重的问题。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示出了社会的严重问题。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绨袍(tí páo):粗丝绸制成的袍子,比较厚实。

范叔:指战国时魏人范雎。范雎曾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受到齐襄王的赏赐,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国齐。范雎含冤被打伤,险些没命,后装死改名张禄逃到秦国,沉沦数年,最终得到秦昭王重用,当上宰相。秦国强大后,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最后被范骗到相府,发现他是秦相,吓得一再谢罪求饶。范雎说本该杀了你,看你赠我一件粗丝袍,还有点老朋友的情谊,所以放你一条生路。后人多用为眷念故旧的典故。(《史记》卷十九《范雎蔡泽列传》)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评析】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早年客居宋城(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以功业自期。曾游长安、览蓟门,寻求进身之路而无功。唐玄宗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年过五十二毅然辞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召回长安,任刑部侍郎,转左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虽然后人说唐“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矣”,但高适直到五十岁之前都是落拓失意的,五十岁时虽有了官职,仍不得意,最终追寻理想,毅然弃官从军,终至显达。他的人生经历,给人颇多鼓舞,他是个像曹操一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实干家。

这首《咏史》诗,借须贾和范雎的故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前两句咏史,后两句抒怀,是咏史诗歌最常见的结构方式。

范雎和须贾,都算不上是品德高洁之人,须贾早先对范雎嫉妒谗毁,见其受冤不救还迫害有加。范雎也曾留下“睚眦必报”的典故。但诗人并真不关心二人的是非,只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须贾虽然不能看出范雎的杰出才能,不能看出他是个天下英豪,但毕竟在范雎装作落魄潦倒的时候,还能给予一点恻隐同情之心,赠以绨袍。而像自己一样的豪杰之士,却仍被人当作普通人看,没有任何人赏识,哪怕只是给予一点点关心。“尚有”二字,充分突出了作者的心寒。世态炎凉,真正能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人,能有多少?

“天下士”,这既是说他自己,也是说和他一样有理想有抱负的许许多多的豪杰,诗歌的含蕴也就深化了。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